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

索引号:000014348/2022-00361

发布机构:市财政局

名称:邯郸市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号:无

主题分类:财政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9日

效力状态

邯郸市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
【字号: 打印本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邯郸市财政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全面推进高质量财政建设、构建地方现代财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河北省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有关要求,结合邯郸财政改革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是邯郸财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但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壮大财政实力,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全面推进高质量财政建设,有力保障了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目标胜利完成,为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一)坚持强基固本、提质增效,财政实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由2016年的204.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87.8亿元,增幅达40.7%,年均递增8.6%,五年累计超过1218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由2016年的531.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89.2亿元,增幅达48.5%,年均递增8.9%,五年累计达到319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既定任务。

(二)坚持拓宽渠道、开源增收,争资引资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596.6亿元,争取新增政府债券557亿元,争取国外金融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资金6.87亿元,成功争列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黑臭水体治理等省级以上城市试点8个,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累计推进PPP项目53个,撬动社会资本403.7亿元,最大限度撬动社会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三)坚持紧盯大事、强化供给,重点领域保障有力。十三五期间,为保障重点工程实施,全市累计拨付资金198亿元,支持东湖新城四纵七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市客运中心、市科技中心、邯郸火车站新站房、邯郸机场三期等投入使用,供热、供水、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5.9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3.9亿元,助推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77.2亿元,全市域清洁取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35.1%,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四)坚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57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6倍,年均增长10.7%2020年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1.8%,为近十年来最高。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文化、住房等领域的民生支出持续增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五)坚持牢守底线、管控并举,财政风险有效防范。十三五期间,累计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353亿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139亿元,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等级逐年下降,均进入绿色安全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落实养老保险增收财政奖补、周转金动态保持等机制和风险储备金制度,有效防范社保基金运行风险。坚决兜牢三保底线,落实县级三保预算审核、运行监控和重点关注等制度,基层财政保持健康稳定运行。

(六)坚持系统谋划、稳步实施,财税改革成果丰硕。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一批改革事项取得重大突破。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成功上线,预算单位差旅电子凭证网上报销管理改革扎实推进,水资源税国家改革试点顺利通过验收,市与市辖区税收体制调整完成,陆续出台教育、科技等领域市以下事权和财权划分改革方案,市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进一步明确,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任务按时完成,互联网+政府采购模式全面推广,全市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财政管理效能和配置效益显著提升。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产业体系完备、区位交通便利、土地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叠加。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城市更新、生态治理等方面持续加力,不断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为做好财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纪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挑战明显增多。我市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发展质量效益偏低、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快等短板和不足,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同时,国家民生政策提标扩面、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污染防治、乡村振兴等必保事项持续增多,收支矛盾持续加大。特别是国家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财政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财政工作的安排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落细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统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加快构建现代财税体制,着力提升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六个中心建设,助力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开创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二、主要目标

(一)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保持全市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收入结构更加优化,税收占比稳步提高,财源培植能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增长更可持续,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定,推动财政发展质量效益取得新成效,全市财政综合实力和保障能力达到新高度,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总量突破400亿元。

(二)重点领域保障更加有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事能力显著增强,六个中心建设全力保障,民生支出比重保稳中有升,六稳”“六保任务高质量完成,基层三保得到较好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三)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继续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财政内控制度体系持续健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债务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增强,隐性债务化解取得显著成效,市县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基层财政保持平稳健康运行。

(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突破。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财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持续深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支出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市以下财权与事权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五)财政治理效能不断提高。严格执行《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升,预算法定和刚性不断强化。财政制度体系持续完善,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财政系统标准化绩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预决算公开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财政管理法治化、信息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得到加强,政府采购制度更加完善,财会监督格局更加优化,基层财政管理、资金使用监控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支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制造强市战略,增强财政政策和支出安排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围绕优化钢铁产能空间布局,大力支持邯钢新城建设,推动钢铁企业减量重组、装备升级,支持建设3千亿级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健全多元化供应链财政政策支持体系,支持装备制造整机化、配套化、智能化,加快实现邯郸制造向邯郸“智造”转变,支持建设2千亿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助力打造提升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支持建设千亿级健康功能食品产业基地。

(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优化战略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领域和使用方式,重点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和700亿级生物健康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全力保障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资金支持,助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年内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力争取财政服务业发展资金,通过采取财政补助、以奖代补、股权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支持。用好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围绕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支持打造物流总额万亿级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产业强市转变。坚持市场为主,加强财政政策资金引导,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支持健康、家政、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支持金融、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健全科技投入长效机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补充、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财政资金支持,确保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只增不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市行动,统筹整合财政各类科技资金,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创新高地建设等八项重点任务,持续增强财政科技投入保障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健全财政资金政策扶持与科技、产业、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引导机制,激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升。

(二)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做强各类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打造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科教城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创新研发节点,依托冀南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邯郸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支持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风险补偿、投融资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推动形成涵盖多个创新环节、覆盖面较广、具有普惠性和引导性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柔性人才引进,推动落实“人才新政26条”,支持高层次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到我市创新创业。健全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资金奖励政策,主动做好引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保障,重点支持“巨人计划”、专家岗位津贴和突出贡献技师津贴等项目。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形成京津研发、邯郸转化新模式,持续推进职务发明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以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真正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三、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强化政府投资引导。用好财政政策工具,统筹用好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债券、基金等各类资金,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重点支持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政府投资项目。谋划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重大招商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强化优质项目储备,依托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常态化公开推介高质量重点项目、优质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二)激发消费增长潜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推动落实各项鼓励居民消费政策措施,统筹运用税收优惠、奖补等各种政策手段,促进传统消费升级,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稳定汽车、家居、油品等大宗消费,着力拓展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持续壮大新型消费,支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绿色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推进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严格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系列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经济稳增长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推动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做强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继续巩固省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零成果,促进企业综合成本有效降低,企业负担明显减轻。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化解民营企业之间债务问题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支持邯郸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完善财税支持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出口信用补贴等形式,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海外项目,稳定外贸外资,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撑。

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战略实施

(一)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采取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加大债券资金投向乡村振兴项目的比重,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申报等工作;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落实财政奖补及贴息扶持政策,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向县区延伸,做大做强农业信贷担保规模。

(二)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强化粮食安全资金保障,支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巩固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综合运用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农业保险、信贷支持等支持政策,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实施。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奖励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倾斜支持力度,促进全市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促进农业高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蔬菜、果品、粮油、水产养殖等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挂钩,支持魏县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助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加强乡村建设资金保障,统筹上级补助、本级预算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等各类资金,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和农村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公路”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有稳定收益的农村公益性项目探索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开拓筹资渠道。

(五)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乡村振兴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支持建立健全防贫长效机制,统筹农业、水利、教育、卫生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产业就业扶持等复合式保障措施落地实施。推动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农村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承载能力

(一)加快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四城共建”,发挥财政政策资金资源调配作用,全面推进东湖新城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南部滏阳新城、西部生态新城、北部产业新城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四改两清一通”,不断提升城市基础功能、建设品质和文化品位。支持区域交通发展,加快构建组团城区间快捷高效交通网,全力保障聊邯长高铁、石邢邯城际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实施主城区大外环工程等项目,支持邯郸机场提升通航能力,推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建设。

(二)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县级财源培植力度,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支持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大力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支持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三)推动城乡融合加快发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根据经济和财力状况,量力而行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推动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采取以奖代补、贴息担保、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帮助农村地区引入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支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支持邯钢、邯电等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持续推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巩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成果。统筹上级专项资金和本级预算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全市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巩固退后十成果。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支持污染河流综合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治理,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全部达到100%

(二)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大力支持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用足用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资金,完成11个县区城乡居民饮用水源江水置换,加快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稳步回升;持续深化矿山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探索竞争性评审、“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县、森林乡村。完善跨县(市、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生态补偿金长效管理机制。在供水、污水、垃圾等收费模式较成熟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规范运用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三)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围绕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积极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协调推进减污降碳,积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间。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实施制造业绿色改造重点专项和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大绿色采购力度,落实采购节能和环保产品清单制,促进低碳环保产品推广应用。

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一)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有效发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稳步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建农民工工资保障支付机制,配合做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严格落实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为中低收入者减轻税收负担。支持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政策,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和托底力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机制,保持社会保险基金中长期总体收支平衡。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推动实现职工基本医疗市级统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标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制度,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四)提升现代化医疗卫生水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财政投入保障责任,完善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入引导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及深化。深入推动健康中国邯郸行动,大力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区域重点学科,加大中医药科研创新投入,推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满足城市发展医疗卫生需求。

(五)支持发展教育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到2025年全市各学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全省中游水平,为区域教育中心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优化调整教育支出结构,推动财政教育投入向特殊群体、地域和领域倾斜,实现区域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支持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普通高中资源扩容、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等系列工程,助力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建设。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政策,做好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保障,落实学前、普高、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政策,逐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六)支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大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传统戏曲振兴工程资金支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支持办好第十六届省运会、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等大型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七)巩固区域中心城市稳定大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政法经费保障责任,健全完善政法经费保障制度体系,积极争取中央、省资金支持,提升基层政法机关办案业务和业务装备保障水平,支持全市政法机关共建共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努力实现一升三降(群众安全感上升,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故全面下降)目标,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八、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预算对落实中央、省市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加快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坚持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全面落实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管理规范,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办法,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逐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健全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绩效管理、预算支出进度、项目结转结余等与预算安排钩挂机制。

(二)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县乡财政运行机制,提升县级财政管理水平。根据财政部、省财政厅部署,扎实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抓好已出台领域改革后续工作,适度增强市级在维护本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支出责任。强化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责任体系,逐步建立“三保”长效保障机制。落实国家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直达资金分配和预算下达,用足用好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动态跟踪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深化税费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省税制改革统一部署,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改革,积极培育地方主体税种,积极拓宽收入来源,逐步提高所得税、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比重。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面推广非税收入票据电子化改革,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建立以收费政策项目、执收单位、财政票据等为一体的非税收入管理数据库体系,加强非税收入数据分析、评估、应用和预警,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四)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健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科学编制市本级及市辖区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配方案,严控高风险地区债务增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强化与金融系统协同配合,对隐性债务实行穿透式监管。规范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债券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政府债券还本付息预算审核机制,实行债务风险预警通报。建立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激励约束机制,指导县(市、区)加强应急处置。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监测,压实各级各部门偿债主体责任,推动隐性债务偿还化解方案落实。

(五)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围绕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进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框架合理、体系完备、便于遵循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健全绩效指标及标准体系,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一律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

(六)加快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国库支付管理责任改革,强化预算部门(单位)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全面落实好预算支出长效机制,力促财政支出提速提效。加快推进国库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严格财政资金审核拨付,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支付安全高效。加强三保支出、库款管理等统一监测预警,完善往来资金调度机制。强化会计集中核算平台应用,加强财政国库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升国库大数据应用管理水平。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逐步实现银行账户电子化管理市县全覆盖。

(七)深化政府采购体制改革。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加快建立采购主体职责清晰、交易规则科学高效、监管机制健全、政策功能完备、法律制度完善、技术支撑先进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业务机构或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制约的工作机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着力打造政府采购项目全上网、全覆盖、全透明运行机制,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财政政策支持方式

(一)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面加强四本预算统筹管理,强化四本预算衔接,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严格审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向和重点,建立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险种特点相适应的统筹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政收入统筹,强化公共资源、部门和预算单位收入管理,各类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对结余资金和年终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加强国有资产统筹,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预算与盘活存量资产挂钩机制。

(二)强化财政资金协同。统筹中央、省转移支付和市级自有资金,集中财力推动中央、省市重大战略、重点改革和重要政策落实落地,着力提升基本民生、污染防治、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资金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财源建设,提升财政实力,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妥善安排支出,保持财政支出合理强度,逐步优化支出结构。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分配机制,打破支出固化僵化、只增不减格局,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民生领域的保障力度。充分利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资渠道,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

(三)增强财政资金撬动。发挥财政金融合力作用,鼓励市内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盘活各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应用PPP模式,指导各县(市、区)编制年度PPP项目开发计划,加快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加快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良性循环机制,优先支持具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强化PPP项目绩效管理,细化完善绩效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落实按效付费机制,提高项目质量效益。加强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动态监测,严守10%财承红线,严防PPP项目财政风险,推动PPP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有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优化财政收支管理。坚持依法依规抓好组织收入,强化财税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形成组织收入工作合力。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科学合理编制收入预算,合理把握收入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财政收入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强化“以收定支”理念,深入推进零基预算管理,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体系。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强化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加大重点项目投资、重点政策制定的事前评估论证,充分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

(二)强化财政风险管理。做好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统筹用好发行再融资债券和预算安排,足额保障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需求;督促高风险地区严格制定并落实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规划,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和债务风险情况评估机制,做到项目资金有保障,偿债资金有来源。做好县级“三保”风险防范化解,强化县级“三保”责任,坚决守住“三保”底线,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做好财政暂付款风险防范化解,严格落实财政对外借款终身负责制,加强预算执行约束,不得无预算、超预算拨款,落实财政暂付款奖惩措施,强化暂付款管控约束。

(三)深化财政监督管理。聚焦重点开展财政监督检查,认真组织落实各项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监督,切实强化财会监督,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会计监督检查,强化查处问责、督促整改和结果应用,将监督结果与预算分配挂钩。建立健全内控审核、内控考核评价制度,督促指导县(市、区)财政部门加强内控建设,提升财政系统风险防控能力。推进预算评审实质性嵌入部门预算管理流程,促进预算编制精准合理。完善市级财政评审机制,规范评审流程,加强评审质量控制。

(四)加强国有资本管理。深化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工作,履行好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水平,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增强国有金融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全面提升国有资产报告质量,基本建立范围口径更全、覆盖面更广、分类标准更规范的国有资产报告体系。

(五)提升会计管理质量。探索会计法规制度宣传贯彻新模式、新做法,加大宣传力度,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管理会计、政府会计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会计人才培训体系,持续做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将高端会计人才培训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推进代理记账业务规范发展,探索建立行业监管制度机制,维护财政纪律和会计行业秩序。加强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行业党建工作,努力实现执业机构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党建引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六)提升财政法治水平。认真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预算法定意识、强化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权责清单制度,建立健全财政业务全流程管理操作规程,机构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财政政务公开。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加强财政领域执法监管,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促进财政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提升财政政治站位,引导全市财政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财随政走”“政令财行”,确保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落地落实。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培训常态长效机制,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素质。

(二)强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组织开展政治理论、能力素质、知识体系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政策素养和专业能力,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奋发有为的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能上能下、容错免责、正向激励”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储备、培养使用机制,推进财政干部队伍年龄、专业、层次优化升级,促进财政干部和人才队伍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协调。统筹公务员职务与职级、事业单位职务与职称两个“双通道”,推进实施干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强财政干部与其他部门干部双向交流,积极推荐优秀财政干部“走出去”。

(三)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始终做到按程序决策、按规矩办事、按制度落实。

(四)深化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以建设“清廉财政”为目标,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实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作风纪律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把廉政风险防控关口,聚焦重点民生、专项资金等关键领域开展财政、财务监督检查,加强在预算编制执行、财政资金分配等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强化财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