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

索引号:000014348/2022-04659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名称:邯郸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号:无

主题分类:其他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9日

效力状态

邯郸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字号: 打印本页

 

 

为进一步促进邯郸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邯郸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民营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优”发展态势。

1.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时期,民营经济规模逐步扩大,在稳增长、促就业等方面成为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0.9亿元、较2015年增加696.8亿元、年均增长6.7%,占全市GDP比重65.9%,较2015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缴税金315.6亿元、较2015年增加146.9亿元、年均增长13.3%,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5.3%,较201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47.3万人。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随着格力智能装备基础件产业基地、中建材凯盛君恒药用玻璃、北方阀门产业园、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成安雄富光电等一批批优质项目投产达效,主导产业已由“十二五”时期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老四样”,变成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新材料、现代物流、旅游文化“新六强”。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十三五”时期,我市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107位增长到第86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增长到60.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7件增长到2.46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1.09%增长到1.89%;高新技术企业由159家跃升至6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4392家增加到1226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4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培育和建设各类创新平台载体207,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4.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发展逐步壮大经营实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市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民营企业9家、50100亿元民营企业6家;1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均居全省第5位;20家企业入围河北民营企业100强、22家企业入围河北民营企业100强,均居全省第1位。

5.营商环境持续善。“十三五”时期我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财政税收、创业就业等方面精准发力,促进政策红利有效释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一个窗口管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纸清单管流程、一张网络管效率”等审批新模式,废止公章2655枚,实现企业开办1日办结,全流程网上办理,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我市民营经济“十三五”时期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总体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和民营企业绝对数量偏少,总量规模和增速有待进一步提升;行业龙头和全国知名企业少,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和产业集群竞争力有待加强;人才供应不足,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高新产业领域人才培养引进困难;企业研发投入少,缺少创新产品和自主品牌,独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不高,一般性传统产业集中度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

从国际看,全球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快速崛起,将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劲驱动力。与此同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急剧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民营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和经贸合作的深度及广度受到严重威胁。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新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新的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优化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一带一路”、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规划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不断扩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我国长期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明显减弱,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较大挑战。

从全省全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加速推进和雄安新区加快建设,为邯郸借势借力、跨越赶超带来历史机遇。抢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迸发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快速推进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集中显现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期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围绕全市532”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发展模式新、能耗排放低、融合程度深、开放层次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民营经济势在必行。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远大于挑战,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及潜力仍然十分广阔。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民营经济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围绕全市“532”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着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新时代全面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健全完善企业帮扶体制机制,强化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企业获得感和归属感。

2.坚持重点突破。突出企业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研究部署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以点带面,集中力量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约束,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3.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用足、用好创新发展政策,推动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

4.坚持市场主导。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诚信法治的社会环境和便捷高效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公平配置,激发民营企业内生活力和创造力。

5.坚持开放发展。深入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参与竞争、合作新优势,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加快数字改造、融合发展、绿色转型,发展动能、质量、效益逐步提升,民营经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逐步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贡献度稳步增长。

——总体发展实现新提升。民营企业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吸纳社会就业中作用更加重要,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衔接脱贫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更加凸显。到2025年,民营经济年均增速在6.5%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66%左右。

——竞争实力实现新跃升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取得突出成效,将民营企业打造为提升实体经济的领跑者。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左右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入围企业分别达到14家、15河北省民营企业100强、河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及河北省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入围企业分别达到22家、28家、5家。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民营经济创新生态明显改善,研发投入占比稳步提高,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专业技术人才大幅增加。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4万家,累计培育450~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打造50~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民营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的智能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率较快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域特色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25年,力争实现特色产业1711”发展目标,即打造1个超千亿元、7个超百亿元、11个超50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邯郸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一览表

类别

指标

 

2020

2025

总体发展

指标

民营经济年均增速(%

 

 

4.3

6.5左右

增加值占GDP比重(%

65.9

66左右

竞争实力

指标

上市企业(家)

70

80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家)

12

14

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家)

13

15

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家)

0

0

河北省民营企业100强(家)

20

22

河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家)

22

28

河北省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家)

2

5

创新能力指标

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家)

12263

14000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

148

450~500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

9

50~60

特色产业指标

亿特色产业集群(个)

1

1

亿特色产业集群(个)

4

7

50亿特色产业集群(个)

8

11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深入实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四大提升工程为抓手,推动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更加完善,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1.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依规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续清理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准入环节违规设置的隐性门槛、清单之外违规制定的其他形式的负面清单等,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以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民营企业在投资金额、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招投标等方面设置附加条件和准入门槛,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帮扶机制,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市场退出制度,形成市场主体从准入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便捷登记服务。

2.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各项行政审批的申请材料、审批环节、办理时限等。全面推进数字化政务建设,进一步扩大电子证照和电子签章应用范围,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网办深度,大力推进跨省通办。深入开展助企服务,健全完善政企沟通联系机制,优化规范帮办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用工、融资、土地等要素保障痛点难点问题。坚持谁出台、谁解读、谁宣传,台账式推动财税金融社保等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实施清单管理制度,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全部实施清单目录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3.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商事案件快速化解机制,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手段,妥善处理各类金融纠纷,依法快立、快审、快执。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损害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加强对涉及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案件的法律监督,保障民营企业家在协助各级机关审查调查时的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持续完善以一单两库为基础的抽查机制,深入推进部门内和跨部门联合抽查,建立完善综合监管机制。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强化政府采购和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要求,健全完善督导督办机制,切实加大清欠力度。实施差异化管控,对符合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条件的民营企业,及时纳入清单范围,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在落实污染管控措施、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不停产、不限产。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杜绝简单粗暴、“一刀切”等行为,坚决处理和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

4.打造践诺守约的信用环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研究制定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建立完善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健全治理新官不理旧账长效机制。建立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对因政府违约失信给民营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依规依纪依法追究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民营企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而受到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强化信用信息应用,规范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库统一重点行业领域信用评价分类标准,建立重点行业从业人员个人信用体系加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诚信自律、守法经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培育良好企业文化,大力弘扬儒商精神。

(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民营企业主体作用,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四个方面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企业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创新支持政策,采用普惠性政策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采取引导基金、购买服务、项目贷款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知识产权等政策有机衔接,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引导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增加创新投入,推动民营企业向业态新型化、生产智能化、产品品质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常态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良性互动格局。

2.推进技术研发创新。围绕532”主导产业,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目标,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支持民营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带动全市重点产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等战略规划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主导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一批新材料、新产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联合市内外产业链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集中资源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3.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民营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以并购重组、委托研发,联合高校、院所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等方式,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依托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北科院邯郸分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邯郸分中心等载体,围绕科技和产业前沿,联合开展京津—邯郸科技合作计划,加强技术信息合作交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构建面向京津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4.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人员分类考核和科研成果多元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省内首个技术交易大市场和技术转移平台网络完善的优势,加快构建“纵向贯通京津冀,横向联动市县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金融支撑体系,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健全职务成果产权制度,推动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以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中船重工718所为试点,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优化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依托邯郸市技术交易中心、河北工程大学以及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和完备的县(市区)技术转移平台体系,积极对接北京技术交易市场、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和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打造科技成果展示及技术转移中心,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实施企业梯度培育

遵循“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发展路径,构建重点企业培育库,形成结构合理的民营企业发展梯队,推动市场主体规范提升,民营经济做优做强。

1.培育产业“链主”企业。聚焦532”主导产业和3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建立“链长制”和“一链一企”的培育推进机制,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链核心企业。以质量、品牌、标准为引领,鼓励优质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收购和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打造“航母级”民营企业集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提升计划,通过分类指导、个性帮扶和精准服务,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化发展,成长为掌握本领域先进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支持民营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对标世界500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主力军。

2.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递增、示范企业提升、小巨人企业引领、单项冠军塑造”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专业化发展协作,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坚持一业一策、精准服务,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特色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对标国内外先进工艺水平,全面梳理产业集群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工艺设备、标准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支持骨干企业发展,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和环节“补短板”“锻长板”,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将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纳入市县政府领导包联服务范围。

专栏一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1.筛选企业入库培育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产业企业和外贸制造业企业等企业中确定培育对象。每年全市筛选750家左右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择优纳入专精特新培育库进行培育提升。

2.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健全市级培育工作机制,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定向培育力度,每年市级认定80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左右。

3.选树创新发展标杆面向全市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每年选拔25家左右,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和创新发展质量,择优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小巨人企业,培优升级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层树立中小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标杆

3.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完善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环境,遴选生产经营稳定、市场前景广、成长空间大、创新能力强、符合“升规入统”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靶向培育、专项提升、综合服务等,推动“小升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强化梯度培育、差异扶持,打造全链条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产业创新重要发源地。开展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档次,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加大对“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逐步形成培育品牌、推介品牌、塑强品牌的良性循环。

专栏二 特色产业品牌强化计划

1.以市场为引领,重点从特色产业、企业和产品品牌三个层次,全力打造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特色产业品牌。

2.加快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以邱县、大名、鸡泽、馆陶、魏县等为重点,深入推进食品产业强县工作,持续抓好特色产业名县名镇培育,以区域品牌强化企业品牌,宣传推出一批名企、名家、名品,助力特色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

3.强化品牌梯次培育、加强品牌营销展示、推广品牌打造经验,到2025年,新增2个驰名商标,争创一批知名区域品牌,打造一批百年老店。

4.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协作配套体系,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供应链中的配套率。支持大企业立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相互嵌入式合作,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鼓励大企业牵头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多维度、多触点的创新能力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发展。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大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数字赋能服务,推动以数据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制造协同和资源共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四)强化数字化赋能。

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新一代数字科技与民营经济融合创新,加快民营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演进升级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能级和水平

1.构建5G+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探索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型网络技术在企业内网的应用,打造5G内网标杆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聚焦全市“532”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建设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G+典型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推广行动,支持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在产品供应链管理、重要产品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开展标识应用,助力跨企业数据融合、协同发展。支持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2.培育企业数字化发展模式。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加快数字孪生、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支持民营企业与省内外工业互联网企业共建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一批数字化工具和智能系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鼓励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多任务协同设计体系,建设开放设计交互平台和在线设计中心,加快设计成果产业化,提升产品竞争力。支持企业应用云化软件和工业APP,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剥离重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金融租赁等服务业务,形成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及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

3.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数字化赋能计划,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化服务商等深度合作,共建数字化转型类“工业诊所”,开展企业集群数字化成熟度评价、诊断,形成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为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培育发展为智慧互联工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性服务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鼓励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行业大数据服务体系。推动永年标准件、邱县食品等重点集群企业上云用云,加快工业互联网相关资源与产业集群需求对接,构建移动电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型营销网络。健全和完善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鼓励和引导中小微企业运用平台获取技术、信息、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参与大企业生产协作配套,推动优质产业资源高效配置。

专栏三 数字化赋能重点支持工程

1.5G+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宽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到2025年打造5G内网标杆企业10家、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15

2.企业数字化发展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为重点,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行动。到2025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100个、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10家、培育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5、实现企业上云10000

3.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加快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2025年全特色产业培育2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5%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提升10%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数字化特色产业集群。

(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双轮驱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优势突出、聚集发展、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冀南标杆。

1.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优化提升现有五大优势产业, 打造民营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精品钢材产业,按照“优化重组、智能高端、绿色低碳、提质增效”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钢铁产能向优势区域、高能级平台集中,加快产业链锻长补短,支持企业开发“特、精、高”关键品种,实现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的转变。装备制造产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链主型企业,推动装备制造由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主向成套整机装备转型,由设备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形成高端引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新体系。食品加工产业,着眼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加快推进食品加工产业有机、绿色、健康转型,进一步提升发展粮油食品、方便休闲食品,跨越发展高端食品、家庭厨房食品,积极开发功能性保健性食品,创建区域品牌,打造京津冀地区健康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产业,依托我市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健全完善行业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物流产业的实力和水平,重点培育发展多式联运、商贸物流、城市配送、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六大物流业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林业以及城市建设的联动、融合发展,构建“1313+N”现代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强化全域旅游和质量强旅理念,创新文旅产业发展机制,重点围绕“一核三带六集群八支点”建设,培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力、新业态、新产品,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创新驱动、壮大规模、引领升级为核心,推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规模、塑品牌、占高端、增效益。新材料产业,坚持“拓能、提质、延链、增效”思路,以OPC光导鼓、OLED发光材料、特种合金制品、高端难熔金属制品、功能陶瓷制品、高性能锂电池等主导新材料制成品为引领,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顺应我国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和低碳化方向转变趋势,加快发展以氢能、储能、光伏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加快提升储能产业开发应用水平,培育发展光伏光热产业,打造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较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生物健康产业,把握国际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围绕全人群、全领域、全生命周期健康,重点发展生物提取、现代中药、健康制造等产业,开拓“自主创新”路径,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全省生物健康产业新增长极。

3.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把握安防应急产业发展规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动力,布局发展两大高潜力未来产业。安防应急产业,依托复兴区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应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突破安防应急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为重点,聚焦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处置、应急服务四大发展领域,构建安防应急产品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国内行业影响力的安防应急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电子信息和网络产业,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围绕数字化终端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5G网络+公共支撑平台+物联网+智慧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的电子信息和网络产业生态,形成以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智慧城市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应产业发展融合化和需求多样化趋势,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发展的内在关联要求,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服务业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培育打造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鼓励民营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辅分离,设立面向细分行业的技术研发、信息化支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新型服务企业,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服务,促进制造业由产品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的服务型制造转型。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政策,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大力支持产业关联度高、行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及其他服务业一体化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支持提供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的企业发展。壮大面向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资讯等科技服务型民营企业。

(六)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创新资源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1.优化提升园区能级。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三条红线”和环境保护“三线一单”,充分考虑园区产业布局、企业集聚、要素配置和扩区拓展等因素,推动园区整合提升,预留充足发展空间,有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园区供电、供热、供水、信息化、“三废”处理、安全监控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的要求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承接产业、技术转移、集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产业链协同改造,支持园区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重点支持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信息服务、第三方中介组织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特色创新创业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发展。

2.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稳步推进园区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精细化管理、研发投入、资源回收等管理和技术手段,提升民营经济节能降耗水平,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能源和节能管理机制,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电气资源等交易机制,实施钢铁、焦化、煤电、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开展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依托我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魏县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发展基础,建设一批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基地和静脉产业园区,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3.建设清洁化智能化园区。统筹设计污染治理策略,变单个企业治理为园区整体单元治理。严格落实规划环评相关要求,加强园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聚焦钢铁、焦化、煤电、建材等民营经济主导行业,严格资源环境准入,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能源管理、节能节水节材减排新技术,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措施,坚决取缔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持续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生态化设计和清洁化生产,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工艺选型、生产制造、后端治理等环节,全面推进清洁发展模式。安排清洁生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大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引导科研院所开发新型清洁生产技术。支持民营企业用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储能企业发展,改善能源消费和供给结构。选择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

(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打造优势产业民营企业新发展格局排头兵,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高水平开放发展。

1.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引导民营企业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品质升级的大趋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融入国内投资领域与消费市场,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活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投资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鼓励民营企业追踪消费热点,精准匹配个性化消费需求,强化产品精准定位和精准营销。支持民营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不断增加新品种新功能,增强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积极促进消费升级,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探索个性化定制和反向制造(C2M)等新生产模式,形成面向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驻邯商会、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对外投资,深化经贸、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精品钢材、铸件管材、标准件、天然色素等出口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推广“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境外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外贸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管理模式,推广“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模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八)完善高品质要素支撑

进一步深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速集聚,为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完善土地要素支撑。健全完善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机制,提升用地保障效能。对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省级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取得政府供应或园区转让的工业用地权利,允许中小民营企业联合参与土地招拍挂,可按规定进行宗地分割。推进邯郸经开区、冀南新区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方法新路子,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多种方式供应工业用地,为民营企业提供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低成本发展空间。积极争取符合国家计划保障纳入条件的项目,纳入国家或省、市重大项目清单,对于已纳入项目清单且不涉及违法用地的,在批准用地时申请使用国家计划指标,对其他项目使用地方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推进工业用地挖潜增效,通过厂房加层、利用地下空间、翻建等途径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全要求、不改变工业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于产业用地政策中明确,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国家支持产业、行业的,可享受5年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过渡期满,依法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

2.完善金融服务支撑。强化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供给增量提质,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融资信贷服务,加强政企银沟通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提供多层次金融产品,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信易贷”,实施上市挂牌补助、首发债券补助、资产证券化补助等,支持引导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面落实推动企业股改上市融资三年行动计划,将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盈利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纳入挂牌上市后备资源库。积极对接沪、深、北、港交易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河北股权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优质服务机构,加强拟挂牌上市企业培育。按照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融资需求的企业,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分阶段推进模式,构建梯次推进格局。“十四五”期间,力争上市企业后备库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向省推荐优质后备企业10家以上、推进辅导备案企业5家以上。

3.完善人才队伍支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创优人才引进交流方式,进一步完善院士等“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和培育措施,实施人才兴邯工程,针对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全职或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到我市创新创业,建设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实施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梯次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物、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优秀后备人才,提高企业家现代化管理素质。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行动,加强名家大师技艺传承,遴选培育一批优秀工匠,加快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冀南技师学院合理增设专业,建立重点产业人才培训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栏四 职业经理人梯度培训计划

1.实施启航培训计划。针对初级职业经理人,以企业自主培训为主,采取网络学堂、集中面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到2025年培训初级职业经理人8.3万人次。

2.实施引航培训计划。针对中级职业经理人,以继续教育为主,采取公开课、专题讲座、短期集中培训和学历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到2025年培训中级职业经理人1.4万人次。

3.实施领航培训计划。针对高级职业经理人,以高端教育为主,采取专题讲座、高级研修、对标游学、EMBA深造等方式,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到2025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0.3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安全生产底线,推动指导各县(市、区)、各部门抓好促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各项任务落实。按照“谁分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原则,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主动靠前,集中力量抓实抓好,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对民营经济人士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推动民营经济更好发展。

(二)实施监测评估。

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统计和规划执行情况动态监测,利用日常统计和大数据运行监测,及时把握民营经济发展运行趋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家智库在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政策研究、行业分析、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等工作,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对照规划任务要求,注重挖掘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隐患,总结经验、查找短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三)浓厚发展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解读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家预期,让企业家安心谋发展。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先进典型,大力推介优质民营企业、知名品牌,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